9月27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举办“‘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互鉴大师班”。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一百余名教师和学生。俄语学院副院长徐美玲在开班式与结业式上致辞,裴海同、邹金娜、曹诺、马丽萍四位老师主持大师班的讲座。

徐美玲指出,“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互鉴大师班依托俄语学院深厚的俄语教学积淀和俄语语音领域的学术研究优势,聚焦俄语语音教学理论、俄语语音教学实践创新、语音规范与话语实践等议题,旨在培育一批兼具扎实俄语语音理论功底、高效语音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发展以及龙江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大学及全国其他高校在中俄语语言教学和俄语语音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也为俄语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次大师班的主讲人为奥莉加·科罗特科娃(Ольга Короткова),现任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语文系对外俄语教研室副教授,曾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对比语言学、文化学、对外俄语教学法、现代交际礼仪。已出版专著、教材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80余部(篇),其中对外俄语教材28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60余次,荣获2010年俄罗斯联邦普希金奖章。

大师班的第一节讲座为《汉俄语音对比:辅音与元音的教学难点解析》,本场讲座聚焦俄语元音和辅音的教学难点,核心在于精准控制发音器官位置,如舌根、舌尖动作、位置及唇形圆展,重点辨析 с-ш、у-ы、л-р 等易混音,纠正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的习惯性偏误。通过音节对比引导教师与学生体会舌位变化,并配合例句进行针对性训练。

第二节讲座题为《中国学生俄语词重音与节奏模式习得的教学路径》,聚焦中国学生俄语词重音与节奏模式的习得。核心难点在于非重读音节的元音弱化(如 э 读作 и)及连读变音(如 в институт)。教学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сам-сама)辨析重读与弱化元音的差异,并重视词形变化中的音变规律。重点是通过大量听读实践,培养对重音位置及语流中节奏模式的敏感度与正确发音习惯。

第三场活动则是面向全体俄语学院师生的《标准俄语入门:大一新生语音启航课》,本次观摩课不但为全体大一新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音实践教学,也其他俄语学院师生巩固俄语语音基础提供了机会。活动现场人气高涨,教室座无虚席。课堂上,奥莉加·科罗特科娃凭借自身丰富的对外俄语教学经验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将原本枯燥的语音训练变成了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探索之旅,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拆解俄语发音技巧、语调规律等核心知识点,不但针对新生易混淆的语音问题逐一示范讲解,还以极其标准的发音为新生们耐心示范、逐一纠正,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氛围,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俄语语音的韵律之美。她的教学既注重专业性又兼顾趣味性,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场互动频繁,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发音练习,教师们也认真记录学习,课堂氛围活跃高效。

第四场讲座则面向俄语学院的教师群体,本场讲座以《俄语语调体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应用》为题,比较了俄语中八型调型的差异,从学理脉络梳理到教学案例解析,层层递进。她不仅结合案例仔细分析了不同调型的使用情景,更亲自示范了各个调型如何正确应用。她专业的示范与讲解,不仅为教师们解决了一线教学中的实际难点,更启发了对俄语调型研究的深度思考。
本次大师班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在培养新时代俄语人才中所做出的探索。系列讲座的开展有效拓展了师生与国际学者互动交流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了俄语学院在俄语语音学领域的学术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发展,为加快培育符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的兼具扎实俄语语音理论功底、高效语音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持续动力。(俄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