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第三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
2015-12-23 16:39  

20151219-20日,第三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主楼A226室举行。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副院长孙超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丛鹏教授、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党委书记姜晶玲教授分别致辞。此次论坛共由两部分组成:两场专家主体发言和两组博士小组讨论。19日上午和20日上午,进行了两场专家发言,黑龙江大学俄研中心张家骅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志耕教授、山东大学俄语系丛亚平教授和黑龙江大学俄研中心主任孙淑芳教授、北师大文学院李正荣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丛鹏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专家发言后,在场师生反响热烈,并积极提问,与各位发言人进行互动。

张家骅教授以《名词短语的逻辑语义功能分析》为题目,从分析哲学逻辑语义领域探讨的指物和概念等术语切入,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具体事务名词、性质名词的功能及具体事物名词指物意义成分、概念意义成分的修饰语、非标准呈现、间接言语中名词短语的指物功能和句子的概念意义和指物意义成分的逻辑语义功能。

接着,王志耕老师做了《东正教文化精神语俄罗斯文学》的专题学术报告。王老师首先梳理了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新约》与《旧约》之间的本质区别,厘清了东正教出现的历史背景,侧重指出了圣经、信经和教父释经等教义在内容上的区别,并得出了人人皆可得救、没有绝对的“恶”、“启示”救赎观、苦修精神构成了东正教的核心理念。从而决定了俄罗斯文学对人的世俗性的舍弃和对人的精神性的推崇这些基本的思想特征。

山东大学的丛亚平教授从学术研究意识语修养、研究领域与课题、研究模式语方法条分缕析地阐述了翻译方向博士论文的研究与写作。丛老师认为,学术论文写作是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与修养,关注和熟知所研究的领域与课题,重视课题研究的模式语方法,开拓自己未来的研究视野。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创新,达到学位论文独创性、学术性、规范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的统一。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孙淑芳教授做了《言语行为结构中的核心要素》的专题报告。孙老师首先概述了言语行为结构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说话人、言语受话人、语句初始信息、陈述的目的、言语行为内部组成及发展、上下文及交际情境等内容,并集中论述了其核心要素说话人语义范畴和受话人语义范畴的内涵、特征、类型。通过研究孙老师得出如下结论,言语行为结构中的主导要素为说话人,其语义范畴丰富,包含纷繁复杂的内容,如言语行为目的、言语策略、言语行为类型、语用预设、语用意义、合作原则、情感评价等。受话人语义范畴主要包括信息性、生动性和透明度等特点,受话人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研究言语行为结构中的诸范畴及其表达方式有助于揭示语言单位使用的本质规律,明确它们的语义关系,深化对它们的语义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正荣教授以莱蒙托夫创作中的马的意象为例证,通过深入地考据、查证、探源、文本细读等路径翔实地分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莱蒙托夫笔下的英雄诗学。李老师认为,“马”“骏马”不仅参与构成了莱蒙托夫的诗学要素,而且“马”“骏马”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表达式”,构成了作家的“叙事动力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丛鹏教授做了《俄罗斯外交与中俄关系》的专题报告。丛老师首先梳理了俄罗斯国内几种典型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如大西洋主义理论流派、欧亚主义理论流派、现实主义理论流派、自由注意理论流派、理想主义理论流派、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代表观点和主要特点,接着又厘清了俄罗斯自解体至今的外交战略发展过程。最后论述了近二十余年来的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演变。丛教授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的积极、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俄两国关系具有坚实的政治法律基础;第二,中俄两国之间已建立起务实有效的经贸合作关系;第三,中俄人文领域里的合作日趋深入。第四,中俄军事关系密切;第五,中俄在国际事务中有着良好的协调与合作;第六,中俄公正合理地解决了边界问题。

19日下午举行了语言学和文学两场分组讨论。语言翻译组参与发言的博士生共有12人,其中语言学相关论文9篇,涉及俄汉对比,加力别林的衔接连贯思想,成语计量特征研究,政治话语隐喻,政治演讲的礼貌原则探析等诸多内容。翻译学相关论文3篇,涉及全译微观过程语境作用机制,增译的多维度研究和翻译理论核心术语概念探析等问题。文学国情组共有13位同学发言,还包括两位硕士生。论文涉及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形象、时空体、互文性、虚无主义等一系列前沿性问题,还有的涉及到文学批评理论和当代文学文本的分析,如对果戈;理批评的梳理,对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异度空间》的体裁研究,及中国作家丁玲在俄苏的传播和研究情况等等。

在各组讨论中,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的创新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文章的例证应丰富详尽,避免空洞的理论叙述。语言表达应具有科学性,避免武断。其次应认识到论文题目的重要性,题目应严谨精炼,反应文章的核心内容。且论文结构安排应合理,结论应严谨精炼。最后是术语的应用问题,术语应用应准确,避免歧义。专家们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详细认真地点评,并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让参会同学受益匪浅,专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深厚的思想素养给每一位博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130分,在主楼A226室举行了此次论坛的闭幕式。由俄语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李芳教授主持,我校博士生王泽宇、田雨薇、董红晶同学介绍了各组的讨论情况,特邀专家代表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对参加论坛的博士生论文中创新之处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最后,白文昌教授宣读此次论坛的获奖名单。共有来自社科院、莫斯科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北外、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洛外、辽大、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的38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黄明慧同学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范小利同学获得论坛论文评奖一等奖,黑龙江大学的孙福庆同学、朱英丽同学、宋羽竹同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磊同学获得二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赵梦雪同学、马轶伦同学、南京大学的杨洋同学、浙江大学的黄锦南同学、黑龙江大学的董红晶同学、田雨薇同学获得了三等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