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交流合作>>正文
第二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闭幕
2014-12-10 10:38 系统管理员 

第二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闭幕

2014年12月7日上午,在黑龙江大学主楼A226报告厅,第二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由黑龙江大学副院长孙超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建华教授、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院长白文昌教授、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樊志辉教授进行了大会发言。随后,张家骅教授、李洪儒教授、张建华教授和社科院外文所周启超教授分别为在场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张家骅教授以《我国俄语语言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问题》为题目,从学科建设、确定研究方向、申报选题等一系列方面,就CSSCI文章的发表谈了自己的看法。张教授认为,现在能够发表俄语的期刊很有限,因此了解现代期刊的评价标准,以及需求十分重要,作者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文章应具有学术性、信息性;2.文章主要内容应关注俄罗斯前沿理论研究信息和动态、服务国家战略或俄语课堂教学;3.读者对象应跨出小圈子,面向广大非俄语读者;4.将俄罗斯研究问题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价值。

继张家骅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李洪儒教授以《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性研究》为题目进行大会发言。首先,李教授对这一“整合性”的研究的源起进行解释,认为国外存在的大量复合型人才研究领域的交叉、超越学术权威与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时代问题都要求出现这一新的趋势——“整合性”研究。接下来,李教授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梳理,并将语言哲学定义为以语言为对象,以分析为方法,以解释人和人的世界为目的的一门学科。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本身,而语言哲学则主要在于语言之外的人与人的世界。

张建华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一个高潮,其报告题目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对象及基本方法》。张教授引经据典,从“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心灵、直面生命”这四方面谈起,分析了现代文本的问题所在、文学主要研究领域、文学的基本阐释方法以及从事文学研究应具有的意识。张教授认为,理论规范文本将会导致对文本真切感受的缺失、对理论本身认知的不足以及真正认知的缺失。而文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方面:文学历史领域、文学理论领域、文学批评领域。因此对于文学文本的阐释便出现了印象式、学术式、创造性的再造这三类。要做到这些,文学写作应注意对应性、艺术逻辑和创造性。在文学研究应具有的意识方面,张教授谈到了问题意识、比较意识以及命题意识的重要性,并举出了文学研究的几种普遍方法,即传统社会历史学、文化学研究、文学思想式研究、叙事学批评等。

周启超教授进行了关于《重读当代文学黄金时段的几部小说力作》的报告。周教授认为,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具有互动性,中国学者应具有自己的声音。苏联黄金时段的文学不再歌功颂德,也不再暴露尖锐社会问题,而是转向对反思,这种反思体现在“乡村文学”、“战争文学”、“城市”文学中。随后,周教授对这一时期的作品分为“原色写实”、“寓言象征”、“悲壮抒情”三类,并认为注重道德性是当时文学的主要任务。

专家发言后,在场师生反响热烈,并积极提问,与各位发言人进行互动。经过短暂的午休,下午13点30分,在黑龙江大学A416室与A431室,来自不同院校的博士生,就自己的论文题目展开了激烈的分组讨论。张建华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点评,认为各校师生的论文出现思维多元、命题多样、方法论多元、论文题目与国家发展与战略紧密结合的趋势,此次论坛圆满地完成任务,达到了交流思想,活跃气氛的目的。

晚上6点,在主楼A226室举行了此次论坛的闭幕式。由俄语学院院长白文昌教授主持,薛恩奎教授与张建华教授就各组情况分别进行点评,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姜晶玲进行发言总结,祝贺第二届全国“俄罗斯学”博士研究生论坛圆满闭幕。最后,白文昌教授宣读此次论坛的获奖名单。共有来自北大、社科院、北外、上外、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洛外、辽大、黑龙江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近15家科研院所的33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来自北京大学的徐文静同学获得论坛论文评奖一等奖,黑龙江大学的孙秋花同学、南京大学的郑晔同学和社科院的李秀姣同学获得二等奖,北京大学的王晓宇同学、北外的申达宏同学、黑龙江大学的曾永兴同学、四川大学的于立得同学、洛外的张音同学和黑龙江大学的魏梦莹同学获得了三等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