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科研>>正文
2017年省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俄罗斯学系列专题讲座之一:俄罗斯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7-09-29 08:55  

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教授、知名历史学家、东方学家弗·格·达齐申于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在黑龙江大学主楼A座431室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主题为“俄罗斯汉学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达齐申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起源。从17世纪初开始,俄国先后向中国派出多批使团,并带回了中国皇帝用汉字写的文书。但由于当时的俄罗斯无人知晓汉语,这些文书被束之高阁达半个多世纪之久。17世纪中期以后,中俄两国有了积极的接触,但在当时充当语言交流中介的是满语和蒙语。达齐申教授指出,俄罗斯汉学研究应当源自清朝来华的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和留学生。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是俄罗斯本国最早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机构。

接着,达齐申教授还介绍了德国汉学家拜耶尔。1734年拜耶尔开始在彼得堡科学院任东方语教授。他出版了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其主要东方学著作《中国学纪念集·欧洲汉学著作的历史概述》是欧洲人科学地研究汉语的第一步。遗憾的是,拜耶尔不懂俄语,并未建立自己的学校,也没培养出任何学生。

18世纪30年代末,俄罗斯开始着手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培养汉语和满语翻译。最初的教师是来自托博尔斯克的中国人,后由1741年从北京学成回国的俄国教师罗索欣所代替。罗索欣是第一位俄罗斯本国的汉学家和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中国传统的背诵古书教学法,使用从中国带回来的教科书,编辑了第一部用俄文字母注音的中国字表。除教学工作外,罗索欣还翻译中国书籍,他的许多译著成为俄罗斯和欧洲学者研究中亚、东亚历史地理的基础。

汉学在俄罗斯得到了发展,但后来由于汉语学校毕业生和北京宗教使团学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18世纪中期俄罗斯十年多时间没有开设汉语翻译学校,直到18世纪60年代汉语教学才得以恢复。达齐申教授总结到,18世纪俄罗斯奠定了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基础,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汉学科学学派,总体来说18世纪俄罗斯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规模不大且水平较低。

达齐申教授还介绍了19世纪俄罗斯汉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在19世纪初,俄罗斯成立了几所大学:喀山大学、哈里科夫大学(现属乌克兰)和圣彼得堡大学。喀山大学率先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东方汉语教研室,这奠定了俄罗斯汉语、满语以及蒙古语研究的基础,它不仅使俄罗斯政府了解了广袤的中国世界,也成为了沙皇政府和清朝外交关系的工具。罗蒙诺索夫曾惊讶地发现,汉语居然是俄罗斯学界作为外语教学的第一门语言。达齐申总结道,18世纪俄罗斯对华研究处于一个低级的阶段,而到了19世纪,俄罗斯对华研究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各种学派蜂拥而起,并形成了一定的标准。

最后,达齐申教授表示,“吃水勿忘挖井人”。正是因为当时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们不顾艰难险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才能有今天中俄两国人民以及学者之间的顺利交流。

达齐申教授的报告让所有听众清晰地了解了俄罗斯汉学的缘起和发展,大家都受益匪浅,对下一次的讲座充满了期待。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2017年9月28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