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科研>>正文
我院宋羽竹、杨婷婷博士生参加第七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论坛
2017-06-22 15:12  

2017年6月16—18日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七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论坛,与会者有俄罗斯文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有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还有许多研究生和博士生,从与会人员的构成上就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研究在中国学界的蓬勃与发展。那些只在教材上听过的学界前辈也都走下了“神坛”,他们不仅格外平易近人,而且乐于对我们这些后辈新人给予指导,这也是我们俄罗斯文学领域的一大幸事。

郑永旺教授带领我院博士生宋羽竹、杨婷婷参加了本次论坛。郑永旺教授就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研究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宋羽竹和杨婷婷则在研究生论坛中分别以屠格涅夫的风景叙事和梅列日科夫斯基文学批评中的屠格涅夫为题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并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参与大会主题发言与讨论的学者本着聚焦前沿,突出主题的大会主旨,分别就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做了研究成果汇报,从与会学者的发言中可以总结出当前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几个方向:

一是注重跨界拓展意识的深入,关注俄罗斯汉学研究。如阎国栋教授的《18世纪俄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印象》从理想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两方面出发,解读了18世纪俄罗斯对中国的两种态度;李逸津教授的《开启茅盾研究的新阶段——第七届<远东文学研究>暨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也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新进展,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北大张冰老师《“历史诗学”视野中的俄罗斯汉学民间文化研究》从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年画的语言学研究入手,研究中国俗文学中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二是彰显俄罗斯经典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如李正荣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新荷马叙事》从史诗叙事的角度解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耿海英的《俄国<现代人>杂志研究》从文学杂志着手,走进文学历史流派,从这些流派的交锋中研究俄罗斯文学;张晓东的《图像学视域下的俄罗斯艺术研究》拟从当代图像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俄罗斯艺术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路径等等。

三是注意教、学、研综合问题。结合俄罗斯文学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教师对此发表了意见,李建刚就中国俄罗斯文学专业课的讲授中存在过于依赖语言和文本的情况,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如简单穿线、深入文本与主题研读相结合;张变革也就这一问题推荐了相应的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将讲授、阅读和研究结合为一个整体。

四是比较意识明显。其中包括俄罗斯作家间的相互对比,如《屠格涅夫作品中俄罗斯与西方的文化对话》,《巴别尔短篇小说与果戈理传统》,《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特科夫》,《纳博科夫与莱蒙托夫》,普希金与莱蒙托夫的对比,也包括中俄作家、作品间的对比以及中俄文化上的对比,如《曹禺的<北京人>和契诃夫的<樱桃园>的差异性研究》,《当代中俄大学生俄罗斯文学认同现状》等等。

五是时代气息,注重俄罗斯当代的创作,重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的研究,如郑永旺对叶罗菲耶夫《俄罗斯美女》的后现代解读,李新梅的《后苏联文学对苏联卫国战争的反思与书写》,田洪敏的《维·佩列文的虚空观念与跨国主义写作》,同时也关注当代戏剧研究,如王丽丹的《当代俄罗斯剧作家伊·维雷巴耶夫的非理性戏剧》。

本次研讨会还十分具有艺术气息,在大会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之余,还举办了“首届査良铮南开之夜诗歌朗诵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吴晓都研究员与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系阳知涵合力主持,有幸聆听了谷羽、王立业、王宗琥、李逸津等教授的倾情朗诵,幽默中欢笑不断,给本次会议增添了许多诗意。晚会结束时査良铮远在美国的小女儿突然现身会场,给诗歌朗诵会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闭幕式上吴晓都研究员就“文化自信”做了简短的报告,他说俄罗斯文学研究是一种“外在性”研究,而这种“外在性”并不是要排除本民族的观点,而恰恰相反,应该在坚持本民族观点的基础上关照其它民族的文化,我们要展现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俄语学院

2017年6月22日


关闭窗口